当人们被它们充满真挚、热情、坦诚、不相互设防的“狗际关系”所感动时,有关狗狗们的“元素”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小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,有关它们的新词汇就会进入小区单调的语言系统。
我在这个有400多户人家的小区已经住了9年了,其中多数邻居都成了“老熟人”,和最熟的户主见面时还会点下头、寒暄几句甚至开几句玩笑,但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只能用“你”称呼对方,从不使用对方的尊姓大名。为啥?因为除了极少数人之外,我统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。但一年多来,因为小区养狗这个原因,这种状况有了改变。
我家养了京巴“哈儿”后,只要在大院里玩,一旦发现其他户主家的狗狗,它就主动地向其跑去,并用嘴巴向这些“邻居”打招呼。时间一长,不但这些狗狗们彼此都成了很好的朋友,而且赢得了小区内许多爱狗者的好感甚至赞美。他们知道每只狗的名字,如“可友”、“辛巴”、“小黄”等等,他们还知道每只狗的性格和绝技——会握手还是会“接吻”、“打枪装死”等等。但是有一天,有个邻居忽然笑着用“哈儿它妈”这个称呼直呼我老婆,老婆愣了一下马上明白了,并笑着回应邻居——这让我新鲜而吃惊。也就是从那天起,我开始注意这种新的称呼方式,并从小区里各种公开场合的闲聊中,陆续听到了“哈儿它爸”、“可友它奶奶”、“辛巴它妈”、“小黄它爷爷”这样令我大开眼界的新词汇!
据说这种新称呼的灵感来源于“可友它奶奶”。她是小区一位60多岁的退休女士,她人缘好,人们都很喜欢她。她有一只雪白的贵宾犬,每时每刻都跟随着她,形影不离,冬天还常常藏在她的怀里,只露出一个有两只黑眼睛的小脑袋。老太太不时地对自己的小狗说话,并用“跟奶奶回家”、“让奶奶抱抱”、“听奶奶的话,别胡闹”这样的话来指挥和教育小狗。久而久之,不知哪个具有语言天分的业主在小区开了个先河,给她起了一个既不破坏小区潜规则不直呼真名 、又降低查找真名实姓成本且不会出现差错的新名字:“可友它奶奶”。可能是这种称呼有助于小区的运转并吻合小区“自然生态”的缘故吧,这种起名字的方式很快就形成模式并向其他养狗人身上蔓延,我当然也难以幸免。但出人意料的是,养狗人不但不介意这个因“人狗嫁接”而看似不雅甚至骂人的称呼,反而很乐意接受这个称呼。
但我总是觉得这个现象很奇怪:每个人都有名字啊,为啥一到住宅小区就变成无名氏,不得不借助“狗际关系”来进行交流呢?后来终于想明白了。人与人之间、家庭与家庭之间之所以要建立起交往关系,一是因为血缘这个纽带,二是源于生存上的共同需要。在农业社会,各个家庭维持生活生产活动都不能独立完成,所以需要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,以便在需要邻居帮忙时不至于被对方拒绝。但在目前的小区内,共同需要这个纽带变得越来越次要了,于是,小区内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简单,越来越生疏。
但狗狗们和我们不一样。它们没有时代概念,除了狗粮、狗窝之外,没有与时俱进的物质概念,所以,狗狗们生存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,它们仍然保留着狗类历史上最原始最本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方式,不会觉得主动和邻居们建立亲密的关系有伤自尊,不会因害怕邻居在背后加以利用而严守自己的隐私。当人们被它们充满真挚、热情、坦诚、不相互设防的“狗际关系”所感动时,有关狗狗们的“元素”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小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影响,有关它们的新词汇就会进入小区单调的语言系统,出现了“可友它奶奶”这样新鲜而有趣的新称呼。
那么,这种现象是好事还是坏事?没事时我竟然正儿八经地对此进行了探索:人类科技越发达,物质越丰富,家庭或个人的独立生存能力就越强,导致人与人之间主动联系的必要性也越来越小。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,人们更是千方百计地减少朋友、熟人直接见面的机会,同时尽量避免某个陌生人成为自己的熟人或朋友。在这个趋势中,传统爱情的模式受到了最具革命性的改变——比如用网上聊天为工具制造的“一夜情”,竟然把爱和情截然分开,把满足各自的性需求作为唯一目的,为了防止万一发生的因性生爱,双方不但互不透露各自的姓名电话,而且这种性关系只进行一次,然后各奔东西,互为陌路人!更有甚者,男女网友之间的性行为也不必进行肉体的接触,而是各自在千里之外,通过宽带、电脑软件和性工具就完成了!这种趋势再发展下去,终究会走到哪一步?
从这个现象看,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都与我住的小区没有大的差别,“狗际关系”只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缩影而已。当然,现代科技再发展,物质再丰富,也只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和频率,交际本身永远是不可取缔的。但是,如果这种合作或者交际只是以发明成功为唯一目的,而不把合作过程同时看成是建立相互信任、加深友谊的过程,那么,人类的整体交际模式会不会变成网恋中的“一夜情”那种模式?如果是这样,那么,整个人类会不会朝着工具化、机器化的方向发展?当这个世界只有机器而没有情感时,离疯狂和毁灭还远吗?
也许有一天,我们将不得不回过头来,向原始而自然的“狗际关系”中寻找生存智慧呢。
相关推荐: